找到相关内容5871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密教纲要 一

    爱子。无论何物。皆无所吝。而必不授之以干将莫邪。何以故。童幼无知。固无能无自杀其身之恐也。此则如来之秘密也。   天台安然阿阇黎之教时问答。综合大日经义释之说。分为诸怫所秘。众生所秘。言语隐密。法体...

    王弘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263580097.html
  • 密教纲要 二

    经仪轨。统指显教为三乘。若中华则天台华严之一乘教已开宗矣。而密教之祖师及学者。未尝有断之为显教分齐者。我大师根据释摩诃衍论所说之五种本觉及得不摄不之问答。且以两一乘虽言即身成佛。而必期之以三生。而直判...

    王弘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263680098.html
  • 佛教早期在华传教主体之研究

    死。鸠摩罗什的母亲曾问鸠摩罗什:“方等深教,应大阐真丹(按:指中国),传之东土,唯尔之力,但于自身无利,其可如何?”鸠摩罗什问答:“大士之道,利彼忘躯,若必使大化流传,能洗悟矇俗,虽复身当炉镬,苦而无...

    张晓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095880819.html
  • 《禅宗与心理分析》五位

    看法。事实上,日本的一位伟大禅师,盘珪禅师就曾做过乞丐,后来人们认出了他,而请他去教当时的封建诸侯。   在结束之前,我要再引一两则能够表明禅宗特性的“问答”,并希望它能够把前述禅者的生活做更明了的...

    铃木大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114980897.html
  • 《楞严经》心性思想研究

    ,开他道眼”,以避免因为“不知寂常心性”,而有二障苦恼的时候,才又一次的把“心性”二词组合起来使用。三是在第七次问答的时候,由于阿难主张“一切无著、是他心体”,世尊为了破除阿难上述执着,才指示“一切无...的把“心性”二词组合起来使用。三是在第七次问答的时候,由于阿难主张“一切无著、是他心体”,世尊为了破除阿难上述执着,才指示“一切无著是汝觉了分别心性”的错误认为时,才第三次把心性组合在一起应用。不过...

    常海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565881068.html
  • 生死的省思 —从生死的探索到现代生死学建构课题

    我们问道:「这样的生死经验是属于何种宗教?基督教?天主教?佛教?道教?还是一贯道?」答案当然是:「以上皆非」。这样的问答,乍看之下显得有些滑稽,其实正好彰显生死问题之自成一格,不专属于任何特定的知识范畴...

    慧开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8174581389.html
  • 神智从义对“具”的反思

      在此引文的问答中,可以清楚地看出从义何以要批判知礼,由于知礼不晓理具三千乃是妙假,因而认为三谛三观皆有三千,甚至认为三身四土等皆作有相,而反对空中亡泯寂灭之说。因此,从义于此对知礼及其门徒此立论...

    陈英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335081705.html
  • 天台宗和[日本784一1192年]真吉宗时代(1)

    弘世等人的高雄山寺的法华会,担任证义者(注:法华会上断定与众问答是非的人),大力发挥天台宗的妙旨。善议、勤操等老僧都深服他对佛法造诣的高深。大师之名轰动一时,天皇也深受感动,在法华会进行不到一半之时,...

    村上专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3060881860.html
  • 天台宗和[日本784一1192年]真吉宗时代(2)

    他为"花山僧正"。安然,跟着慈觉及遍照受显、密二教,学识深远,建立五大院幽居,不争名位,世上尊称他是"五大院的先德"。他著有《菩提心义》、《教时问答》、《悉昙藏》等,著书很多,睿山的佛教至此集而大成。...

    [日]村上专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3060981861.html
  • 使我记忆尤新的声音——关于十方丛林子孙化及僧制问题的讨论

    世尊答曰:“默摈。”   从上面之问答可以看出,世尊入灭时,并没有将整个僧团托付给一个大迦叶尊者或一个须菩提尊者,而是托付给‘法’和‘律’:四念住和波罗提木叉,乃至恶性比丘亦由僧团集体调服。在提倡“...

    衍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370584193.html